羁旅思乡诗鉴赏教学目标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参考教参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鉴赏示例二(一)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思考、回答:1.首联描写了何时之景、流露出什么情感?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①诗人描绘了满目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②“涵”字极有气势。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涵”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飞”字写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2.颔联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明确: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是:愁闷,郁郁寡欢。“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3、尾联诗人由自己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这用的是什么手法?用典齐景公为什么哭?晏子又为什么笑?齐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晏子却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的落泪表示嘲笑。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鉴赏方法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自慰慰友,自我解嘲。尾联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但结合颔联上句,他的内心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4、思考:朗读颈联讨论由尾联可知为什么不用恨落晖呢?因为古往今来皆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我们只要坦然地面对现实。中间两联都是写旷达,但这种旷达却是从尘世的悲愁中引出。所以,这里的旷达,不过是悲愁中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可以说,这是故作达语。比起直抒悲愁来,更加含蓄、深沉。诗中的这种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悒郁、怀才不遇的反映。(二)读温庭筠《商山早行》思考、回答问题:1、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五、总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课外作业学案练习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