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呢?是不是像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中像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得太厉害了。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认为看门人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一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一、字音斐然成章(fěi)行行如(hànɡ)暴虎冯河(pínɡ)乘桴(fú)莞尔(wǎn)数仞(rèn)二、通假字子行三军,则谁与与,通“欤”,呢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呀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三、一词多义章行则其于四、词类活用闻弦歌之声名词作动词,弹琴唱歌博我以文形容词作动词,拓宽,丰富五、古今异义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爱护百姓。今义:恋爱中男女中的一方;丈夫或妻子。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古义:卑贱的人。今义:人格卑鄙的人。前言戏之耳古义:刚才的话。今义:写在书前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短文;引言。六、特殊句式奚为于丘之门宾语前置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句偃之言是也判断句子贡贤于仲尼介词结构后置句子服景伯以告子贡省略句博我以文介词结构后置句孔子为什么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点拨]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曲求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对他发出了叹惋。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在后来发生的卫国内乱中,子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壮烈牺牲。如何理解“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句话的含意?[点拨]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应该是批评后又加以鼓励。升堂、入室都是比喻的说法,表示学习的不同阶段。刚刚学会可看做入门,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而入室则表示“到家”了,已得学问之奥妙。对我们来说,做学问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要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要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而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的层次,还要告诉学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老师不仅应当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升堂入室的方法。颜渊对老师进行了高度评价,你是如何理解“仰之弥高……末由也已”这段话的?[点拨]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品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教育学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而“欲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颜渊死,孔子为什么“哭之恸”?[点拨]颜渊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好学生。孔子曾赞扬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又说“有颜回者好学”“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自道与常人不同之处就是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孔子看来,只有颜渊才真正得了他的真传,可以继承他的衣钵,“不幸短命死矣”,他只有仰天长叹:“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虽然提倡“哀而不伤”,但真正身临其境,也是难以自禁。从文中看,子路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有关他的其他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点拨]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