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演示实验)向PbI2上层清液中滴加KI溶液(提问)请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黄色沉淀是什么物质?它是怎样产生的?(小结)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与Ksp;2.如何根据Q与Ksp的关系判断沉淀的生成。1.观察观察实验现象;2.独立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并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3.与组内同学交流;4.回答教师提问,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评价。1.聆听、思考;2.整理、记录。1.借助实验帮助学生复习沉淀溶解平衡的oi基本知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溶度积常数;2.引出新问题——根据Q与Ksp的关系判断沉淀的生成;3.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问题;4.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沉淀的溶解与生成(过渡)(提问)请你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和所提供的数据分析:1.碳酸钡、硫酸钡均为难溶盐,为什么不用碳酸钡做钡餐?(已知胃液为酸性,pH约为1)2.牙釉质的主要成份为羟基磷酸钙[Ca5(PO4)3OH],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发酵会产生H+,这会对牙釉质产生怎样的影响?说明理由。(小结)利用平衡移动规律分析沉淀的溶解1.分组接受讨论任务;2.回忆所学知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沉淀的生成、Q与K的关系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独立思考问题,寻求答案;3.组内交流、讨论;4.回答问题,进行组间交流;5.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1.聆听、思考;2.整理、记录。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用Q与K的关系讨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沉淀的溶解与生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平衡移动规律的认识;2.让学生尝试运用微粒观、定量观、动态观独立分析问题;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产、生活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沉淀的转化(过渡)(布置探究任务)1.初中化学课中曾讨论过:盐溶液发生反应的条件之一是两种盐均可溶,请你利用实验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实验内容为AgCl转化为AgI或ZnS转化为CuS;实验步骤1.分组接受讨论任务;2.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沉淀的转化的原理,拓宽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和复分解反应的认识;2.强化学生用微用心爱心专心1由教师提供);2.请你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你的结论;3.请你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和所提供的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或提出质疑。(组间交流)(小结)1.沉淀的转化的原理;2.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3.沉淀的转化的应用。论;4.结合所提供的数据和所学知识,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5.回答问题,或提出质疑,进行组间交流;6.其他同学进行回答、补充或评价。1.聆听、思考;2.整理、记录。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水溶液中的平衡问题的意识。3.创设情境,与学生的已有认识形成冲突,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4.通过介绍沉淀的转化在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综合应用(过渡)(提问)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CaSO4、Mg(OH)2,在处理水垢时,通常先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浸泡,然后再向处理后的水垢中加入NH4Cl溶液,请你思考:1.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后,水垢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理由;2.NH4Cl溶液的作用是什么?请描述所发生的变化。(小结)1.回忆所学知识(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盐类的水解;分析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独立思考问题,寻求答案;2.组内交流、讨论;3.回答问题,进行组间交流;4.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1.综合运用沉淀溶解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问题的认识;2.与水解平衡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水溶液中的各种平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拓宽学生的思路;3.促使学生形成分析水溶液中的问题的基本思路。课堂总结1.基础知识: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2.基本思路:分析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1.聆听、思考;2.整理、记录。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概括、整合布置作业略板书设计: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