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那么,孔子又是怎样具体阐述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的呢?一、字音周监(jiàn)八佾(yì)觚(ɡū)阙如(quē)孝弟(tì)先生馔(zhuàn)钻燧改火(suì)三年之丧(sānɡ)二、通假字周监于二代监,通“鉴”,借鉴盖十世希不失矣希,通“稀”,少于女安乎女,通“汝”,你则民无所错手足错,通“措”,放置三、一词多义道其而乐四、词类活用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名词作动词,作乐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名词作动词,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为名词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五、古今异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古义:一旦。今义: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非礼勿视古义:不合乎礼仪。今义:①不合礼节,不礼貌。②指调戏,猥亵(妇女)。有酒食,先生馔。古义:年长者。今义:老师或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弟子服其劳古义:即子弟,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今义:学生;徒弟。六、特殊句式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句子将奚先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句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的含意?[点拨]“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孔子为何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点拨]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怎样理解孔子对“觚”发出的感叹?[点拨]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孔子阐释的“礼”到底是什么?[点拨]“礼”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家庭成员,都应信守彼此的行为准则。谁若违反,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短短八个字却可以穷尽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这里也对国君处事准则加以界定,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朴素的民主与民本思想。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你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点拨]没有矛盾。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孔子教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一定不要做。这与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其实是没有差别的。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教”的基础上,即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孔子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对整体礼教的遵从下,而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是针对个体发展,二者并无矛盾。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谈谈你的理解。[各抒己见]♣“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