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老家的树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②。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③。【注】①凝情:凝神沉思。悄然:忧伤的样子。②断雁:孤雁。警:惊醒。③沧:通“苍”。【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居思乡的作品,清新自然。首联表明自己旅居的寂寞。这“凝情自悄然”的沉思,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还寄寓着仕途失意的苦闷。因此,寒灯独照,往事历历在目,怎能不思?自己如孤雁失群,无限凄恻,以至彻夜难眠。仕途的坎坷,更加深了对故乡的眷恋,对家人的关切,诗的第三联就把这种真挚的感情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极为感人。最后两句似乎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渔人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思考】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单音字懵懂(měnɡ)吞噬(shì)寒碜(chen)夐辽(xiònɡ)枝桠(yā)堤堰(yàn)摇曳(yè)阴翳(yì)臃肿(yōnɡ)割刈(yì)苍穹(qiónɡ)凛冽(liè)絮语(xù)笨拙(zhuō)氤氲(yīnyūn)多音字刨盛二、字形辨认三、词语辨析黯淡·冷淡“黯淡”,指不明亮,也指心情不愉快。“冷淡”,指人态度不热情。例:回到家,见到父亲冷淡的神态,我的心里顿时黯淡下来。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再次出钱让我去复读。本领·要领“本领”,指一个人具有或擅长一定的能力。“要领”,指做某事需要具备的一定的能力。例:扔手榴弹是一个作战的军人必须具备的本领,要想将手榴弹掷得远,就必须知道一定的要领。四、词语释义①吞噬:吞食;并吞。②千丝万缕: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③光景:光阴;时光。④捉摸:摸索;揣测。⑤黯淡:阴沉;昏暗。⑥雕镂:比喻刻意修饰文辞。⑦萧索:衰败;冷落。⑧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⑨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⑩情韵:神韵,精神韵致。走近作者郭枫,生于1933年,原籍江苏徐州。1949年到台湾,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他在台湾与友人创办《新地》《笔汇》《文季》等刊物。《海之歌》《早春的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等以及若干部诗集。写作背景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开头的“序曲”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开篇呈现了一个情绪背景,即此时此地的漂泊无根之感。这个漂泊无根之感又反向推动了对已经失落的根基的找寻,他重复地说:“我的根仍扎在那儿”,那儿就是故乡——黄淮大平原“母亲般的土地”。以此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文章的第一、二两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文章的第一章,春柳的美丽和儿童的天真相映成趣,呈现了柔美的一面;但战争和灾荒又使这片土地“沉沦在比严冬更冷的春荒中”,所以题为“春柳,美丽与哀愁”,这也是整篇文章的基本情感结构。第二章,榆树平实朴素,却能帮助穷苦人熬过饥荒。夏季来临,麦收场面一片火热,其他庄稼也正当其时,大地和人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像榆树,根深叶茂,不畏苦难。文章的第三章为什么题为“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点拨】随处渲染秋季的肃杀景象。在这个背景中,却有秋收后人们抗敌的激情:“咱们是硬汉子,冻死,也要迎风站!饿死,也要挺直腰!”这正像白杨树“饮着秋风,扬起高昂的声调,金属一般的音响,在静肃的旷野中,传得好远好远……”,所以题为“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如何理解《老家的树》中的恋土情结?【点拨】恋土寻根,是人本性中的至情至性。郭枫客居祖国台湾岛数十载,总是想念他徐州铜山县的“老家”;无时无刻不在梦呓中亲吻着那片黄土地,亲吻着家乡的一草一木。《老家的树》就是抒写他这种魂兮归来的恋土情结。文章开头那部分就坦白地叙说:“在隔着千山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