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一、内容和解析:1、内容:本文是鲁迅的经典名篇,也是为“三一八”惨案所写的几篇纪念性文章之一。文中情感悲愤交集,语言犀利,爱憎分明,是纪念性散文的典范之作。2、解析:由于年代较远,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而以往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政治性,因而给学生欣赏此文带来障碍。其实本文也是一篇较特殊的写人记事文章,如果能从“人”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去体悟革命烈士的品格魅力,去批判反动派的卑鄙下劣,那么学生的收益将会大大超过政治性的分析所得到的。因此,本文的教学按照“品人品文”的角度,带领学生在善与恶的对比中,在作者深沉的情感中去获得启迪,提升自我。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了解作者、“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牢记革命先烈对社会的贡献。(2)了解第一类人——革命者的事迹及作者的态度和评价。(3)理解关键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深沉情感。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透过语言挖掘深沉含义。2、解析(1)《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把纪念刘和珍与整个“三一八”惨案联系起来,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复地突出她“微笑”、“和蔼”、心地善良,实质是在塑造请愿群众的整体形象,表现出这是一群可亲可爱的有历史使命感的热血青年。(2)写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流言家的卑劣,是为了控诉批判他们。文章记叙简练,议论精辟,感情浓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品人”入手,领略烈士的人格魅力,体味鲁迅先生的悲愤情感,感受鲁迅文章中的强烈的爱与憎,并进而揣摩鲁迅语言的准确深辟的特点。三、教学诊断1、学生在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时,要理解作者对文中三类人的态度及评价,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2、.理解关键句子,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透过语言挖掘深沉含义。分析揣摩,理解疑难句子。领略革命烈士身上的崇高品格,理解鲁迅先生的“斗士精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升人生境界。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课文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运用多媒体课件。全方位收集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以期拓展学生视野,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问题1:同学们,鲁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们知道哪些呢?生(齐声)闰土、孔乙己、长妈妈、双喜。问题2:大家的记性不错啊,那么,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大家用两分钟讨论一下。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积极、热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生老师,我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有敬爱,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社戏》中的双喜;有同情,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生老师,我觉得鲁迅先生对孔乙己还有批判的成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师很好,我们来看看他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人物又是什么样的态度。请大家阅读注释一及课文,了解课文所写事件、背景及相关人物。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2、推进新课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推进新课创设情景,品读人物合作探究,深化课堂小结问题3:好,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件?生(齐声)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问题4: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生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问题5: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大家讨论归纳一下。生写了刘和珍、杨德群、程君、张静淑、杨荫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