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写作风格。2、找出文中叙说的母亲的生活琐事;学习文章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3、体会、品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至爱亲情。教学重点:体会、品味至爱亲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展示关于母爱的画面,营造气氛。2、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著有小说集《兵娃》《商州散记》《腊月·正月》《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等,长篇小说《商州》《废都》《白夜》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散文的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情思等等皆可入文,大部分散文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者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其中散文集表作品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二、研读文本1、文章择取哪些生活琐事来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2、哪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浓浓母爱。3、本文题为“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体会。(重点是学生的体会)参考:①“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母亲就操心“我”受苦;②母亲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③因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母亲每次都高高兴兴来“我”家,而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④父亲去世后,“我”寄钱给母亲,她却舍不得花,想攒起来整着给“我”;⑤“我”要她逢集赶会去买零嘴吃,她买回了许多糖,分给到她那儿的别家的孩子吃;⑥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日夜操劳;⑦平日里攒下的鸡蛋,母亲自己不舍得吃,大都用来招待来客;⑧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她总是要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留着;⑨“我”得病住了院,母亲悲伤得落了泪,冒着风雪来城里看“我”。小结:爱的天平是如此的不对等,我们仿佛一直都在心安理得地接受母亲无尽地付出,理所当然地忽略她眼中的落寞和忧伤,希望天下所有做儿女的都能懂得珍惜学会回报,母亲需要你的只不过是常打个电话,诉诉思念报报平安,常回家看看。三、文本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什么特点?用心爱心专心①情融于事,以事显情,以情动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母子感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②细节真切,血肉饱满。文章的时间跨度很大,有写作本文近期的事,也有作者求学期间甚至小时候的事。无论什么时候的事。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这种深情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使文章血肉饱满,很有感染力。如在写母亲打牌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她养过几只鸡,清早一开鸡棚——要在鸡屁股里揣揣有没有蛋要下,若揣着有蛋,半晌午打牌就半途赶回来收拾产下的蛋…”符合母亲的身份,带有强烈的农村生活气息,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勤劳、精细。③细微处传精神,简略处见深度。文章主要内容是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母亲对“我”的爱和影响;“我”对母亲的爱和歉疚。除此之外,文章中还几次写到父亲,几次写到自己的一些遭遇。这些细微、简略的地方,对写母亲或是铺垫,或是映衬,或是拓展,使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都更加丰富,文章的意境也更加深远,表达的感情更见深度。④语言明白如话,朴素感人。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毫无雕琢修饰的痕迹。读来.就如一位老友坐在自己对面,把自己的心事和感受如话家常地说来,不知不觉之间,已使我们感动得流泪。启示:来自生活、来自心灵、来自真情的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