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2》的重要内容,《区位选择》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二、课标解读和教材处理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课标解读:对于本节课而言,主要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而“举例说明”则是本章第二、三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教材处理:在课程设计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探究,移到下一节课中去讲解。三、学习目标为了达到课标要求,我制定出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区位的含义,对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增强学生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重难点。重点,区位、区位因素的分析及分类;难点,主导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五、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为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新课】:我将利用图片和实物来导入新课。刚才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将以上几种农产品展示出来进行讨论探究:这些农产品分布的地区一样吗?假如在平顶山给你一块土地来布局农业生产,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引导学生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位置;二是农业和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此时,学生分组讨论:我参与其中并做适当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但要注意讨论方向,防止学生思维过度发散,而且时间不宜过长(5分钟)。讨论完毕,选择一组作为代表总结出影响农业的诸多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劳动力、政策等,其他各组负责补充;并对区位因素进行分类:哪些属于自然因素,哪些又是社会经济因素。接着,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要学会对区位因素进行对比(5分钟)。通过分析课本案例,“澳大利亚的牧羊”和“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引导学生去理解:不同地区,农业景观不一样,是因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同。是不是所有的区位因素都不同呢?进而进入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来影响我们的农业生产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详细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探究。首先是课本上的案例,水稻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而不在地中海气候区?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它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气候。为什么江西千烟洲的农业会是立体模式?影响它的主导因素的是地形。继续利用生活中的其他案例来分析,我会通过茶树的种植来体现土壤的重要性,用西北的农业来分析水源的意义,日本用高额的关税来保护本国农业体现了政策的重要,世园会上的无1土栽培和彩色玫瑰证明了科技业在改变着农业,天津的葡萄从无到有说明了市场的强大号召力,最终确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课本上给的案例是“亚热带地区景观的变化”和“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通过这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得出: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区位因素的变化引起了农业景观的变迁。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这是第一种方法:详细分析案例来辅助教学。接着是第二种,将同学们分为四组,给出问题讨论探究:第一组:水果组将几种水果分成两类,为什么?第二组:牛奶组早上起来晚了,可能就买不到鲜奶了,为什么?第三组:小麦玉米组我们国家和美国的产品价格一样吗,为什么?第四组:香菇木耳组如果你是一个种植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除了采购原料,还需要做什么?(视频展示)我会在谈论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去分析:第一组:水果组大家刚才看到了,将水果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类,分类的原因是气候;第二组:牛奶组它是时鲜业的代表,我们每天都能买到新鲜的奶制品,它的生产销售已经成型,除了像蒙牛、伊利这样的大企业之外,几乎在每个城市的周围都有乳牛养殖,但是养殖户会不会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