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2.6《长相思》(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2.分析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的意境。3.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学习重点]1.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析意象和意境,了解情与景的关系。[学习难点]1.结合词人写作的背景理解词作复杂的思想感情。2.学习对比手法。[天天预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榆()关湖畔()聒()噪楞()伽()2.给下列词语中的多音字注音:容若()兰若()般()若()般()乐伽()倻()琴伽()马射线伽()马刀伽()蓝伽()南香五更()更()加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②夜深千帐灯千帐:③聒碎乡心梦不成乡心:1.榆(yú)关湖畔(pàn)聒(guō)噪楞(léng)伽(jiā)2.容若(ruò)兰若(rě)般(bō)若(rě)般(pán)乐伽(jiā)倻(yē)琴伽(gā)马射线伽(gā)马刀伽(qié)蓝伽(qié)南香五更(gēng)更(gèng)加3.①榆关: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那边,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②千帐:极言跟随康熙出巡卫军的营帐很多。帐,军营的帐篷。③乡心:怀念家乡亲人的心情。4.作家作品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时年仅24岁。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他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局面。这不仅因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语),其思想的深沉,风格的清新,抒情状物的不落窠臼、别开生面,也是重要原因。纳兰性德性澹泊。在涉猎汉文学传统时,他将李白、陶潜奉为楷模。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不到30岁竟“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的出世之想,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浓重的哀愁。思乡、思亲、思友的主题,词集里多有所见。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1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不仅指出了他在中国词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概括了他的个人风格。[文本研读]1.把诗歌译成现代文。一段山路,一段水路,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帐幕里还亮着灯。一阵风,一阵雪,风雪声吵得我思想的心儿都做不成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榆关、千帐灯、风雪;是边关的景物。3.词中用了四个“一”字,请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4.“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字有何好处?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5.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缠绵而不颓废,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问题探究]1.王国维曾经非常看好“夜深千帐灯”这一词句,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你如何理解?千山万水,千军万马,一路东进。风雪夜,那无数的帐篷都亮着灯火,那哪里是地上的灯火呢,简直就是天上璀璨的繁星呀。作者身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