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一)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含义。学习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学习难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预习案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借助查字典、看注释等方法理解疑难,读准字音。2、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相关语句,结合“课本助读”理解课文深意。一、课本助读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着复古主义;一些卖国求荣的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3、关于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是一篇极能体现鲁迅特色的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正如瞿秋白先生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言:“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它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文体特点极其明显,即犀利、冷峻、幽默,非常注意形象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4、“且介”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二、预习问题设置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1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三、预习自测1、注音:自诩()残羹()譬如()给与()脑髓()徘徊()孱头()蹩进()糟粕()瞌睡()吝啬()国粹()故弄玄虚()暴殄天物()高屋建瓴()礼尚往来()冠冕堂皇()2、改正错别字:残羹冷灸()礼上往来()嘻笑怒骂()针贬时弊()自栩()陷积重难反()暴唳恣睢()祖上荫功()辨解()陷井()四、我的疑惑探究案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化解疑难,理清文章段落,分析思路层次;反复阅读重要语段,体会课文深意。一、合作探究问题1: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问题2: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问题3: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2二、当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古董徘徊不前仪节并行不背B、摩登发扬国光大度默守成规C、辩白丧权辱国辨识磕头贺喜D、勃兴勃然大怒慰籍概莫能外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D、如果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