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结构内容点析11.对洋流成因内容的选择。洋流的成因实比较复杂的。细致分析的话,洋流大体上有三种:(1)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全球绝大部分洋流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水运动,如大西洋表层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则由地中海流回大西洋;(3)补偿流:是由于某种原因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既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每一种洋流都讲,内容势必繁杂,而且有些知识略深,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只以风海流为例,论述洋流的概念和成因。2.图3.7“全球风带和全球洋流模式”的设计意图。风海流的形成与全球风带是分不开的。为了直观地展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教材设计这幅图。从图上不难看出,洋流分布有以下特点:(1)以南北回归线的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形成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围绕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4)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反时针方向的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的西南季风漂流。影响中国的洋流有黑潮及季风漂流等。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组织。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巨大的大洋洋流系统可以促进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而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2)洋流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与世界渔场的地理分布都有显著的影响。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同时,两种洋流汇合可以形成“潮峰”,是鱼类游动的障壁,鱼群集中,形成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西北欧的北海渔场和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处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此外,有明显上升流的2海域也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3)洋流对海洋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海轮顺洋流航行时,航速要比逆洋流航行快得多。当然,有些洋流对海上航行也会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北大西洋西北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域同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相遇,冷暖流交汇,形成一条茫茫的海雾带影响海上航运。另外,每年从北冰洋或格陵兰海有数百座高大的冰山随着寒流漂浮南下,有的进入湾流或北大西洋暖流中,也给海上航运带来严重的威胁。(4)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陆地上的许多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海洋,洋流又把污染物携带到更加广阔的海洋中,从而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但同时,由于洋流的运动,近岸海域的污染物被输送到远离陆地的大洋中,从而扩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4.“厄尔尼诺现象”研讨活动的设计意图。近年来人们对“厄尔尼诺”一词越来越熟悉。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间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洋流对气候影响的生动例证。教材抓住这个热点现象,设计了研讨活动。教材给出了关于厄尔尼诺的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初步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分析和思考。有些问题,可以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找材料、思考。5.对“波浪和潮汐”内容的安排。波浪和潮汐是海水运动的另外两种形式。为使教材重点突出,但是又不影响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是以阅读的形式呈现的,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学设计建议【引入新课】1.从海洋的重要性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