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熟悉文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2、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3、培养学生说明事物特征能力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荔枝的各种特征,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一种事物的能力。教学方法:提问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学生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生词。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开篇从何写起?有何作用?2、全文写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征?3、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一、1、导入:提起荔枝,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杨贵妃,杜牧还为此写过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屏显)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生齐读,师总结)这首诗的本意在于讽刺唐代统治者为了个人享受而给老百姓造成苦难的社会现实,不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荔枝的好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人对荔枝的评价吧!“一果上市,百果让路”果中皇后──荔枝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2、解题: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指荔枝的生产地。六月,指阴历六月,是荔枝的成熟期。丹,红色,是荔枝果实成熟的颜色。用心爱心专心3、简介作者: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撰写科普文章,作品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优美的文学性和较高的文化价值。《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4、展示学习要点:(1)熟悉文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2)掌握具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3)培养学生说明事物特征的能力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5、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种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作引用摹状貌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二、研讨文本:1、文章开篇从何写起?有何作用?(生答,师生共同明确)屏显:文章以小学时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心中有困惑开篇,引出全篇对荔枝的介绍,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由存疑到释疑,亲切自然。)2、全文写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征?壳(粗糙)花期(二到四月)色(红色)产地(海南、廉江、广东、广西、福建)形(心脏)品种(13种)大小(三四厘米)习性(喜温暖)膜(白色)肉(如冰雪、甜微酸)核(长圆形)(生说,师讲解,同时屏显图片)师总结:前面都是写的荔枝本身,是主要方面,后面则是写荔枝的生长,是次要方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生答: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写荔枝果实时,先写壳、色等,后写肉、核等。这是怎样的顺序呢?(生答:由外到内)(屏显课文结构要点)用心爱心专心3、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研读3—5自然段明确:)作引用:1、增强文学色彩。2、充实文章内容。打比方:形象生动。列数字:确数、约数——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举例子: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下定义:简明扼要说明事物本质。4、课文中引用诗句、典故运用:四、赏析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屏显)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五、作业:用心爱心专心用不低于400字的篇幅介绍一种事物。《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要点说课人:安浩教学目标:1、熟悉文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2、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3、培养学生说明事物特征能力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荔枝的各种特征,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一种事物的能力。教学方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学生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生词。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开篇从何写起?有何作用?2、全文写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征?3、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