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望海潮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本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2、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写作的动机与意图。学习重点品味诗词语言,鉴赏诗词意境。学习难点理顺全词思路。预习案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全词;结合注释读懂全词;带着问题阅读,领会诗歌大体内容。一、课本助读1、了解宋词:(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2)词的别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3)词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4)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2、走近作者: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仁宗朝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创作慢词独多,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3、创作背景:柳永一直飘泊流浪,寻找晋升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提拔。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便去拜会孙何。怎奈孙何门禁甚严,柳永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此词,请当地一位著名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吟唱此词,孙何被吸引,随后宴请请柳永。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这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很大。二、预习问题设置全词上下两阙分别写了哪些景象?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三、预习自测1.给下列节点字注音。参差()天堑()珠玑()罗绮()重()湖叠巘()羌管()钓叟()千骑()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东南形胜画桥天堑无涯重湖叠巘清嘉异日图将好景四、我的疑惑探究案学法指导:带着问题体会分析全词,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流讨论。一、探究问题问题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的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问题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情景?并用自己的话细细描画一下,可加入合理的想象。★★二、拓展升华2作者写这首词只是为了赞扬杭州吗?三、当堂测试试背诵全词。训练案(一)阅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完成1~3题。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注:①“望”即仰望。②“争”同“怎”。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