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备课资料一、“小康”的概念由来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一种理想社会。尽管受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生活的追求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21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十二大指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十三大报告指出: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二、两个“三步走”之间的关系过去提到小康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十六大报告中,大家又听到新的“三步走”战略。这两个“三步走”之间是什么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中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路该怎么走?邓小平高瞻远瞩,设计了著名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按照这一战略部署,我们首先在1987年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步翻一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又提前5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89404亿元,按现在的汇率折算,超过1万亿美元,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性的变化。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明确,阶段清楚。在新世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