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二、本节教材分析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三、学生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1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知识结构: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2、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地面结构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优势农业资源山环水绕山地西部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北部小兴安岭东部长白山地沃野千里平原南部辽河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北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2工业机械化设备、化肥农牧兴工工促农牧工业原料农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低技术优势外向型农业经营规模大绿色农业大农业发展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温带季风气候纬度高跨度大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无霜期从南部的180天到北部的80天左右。评价气候条件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强调东北地区的突出优势,黑土地及森林资源。4、5、第二课时:学习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3全国最大的林区: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2%;人均林地是全国人均的8倍;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的2倍多。森林资源丰富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3宜林地区广:尚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森林树种丰富:总数有300多种主要树种:落叶松(针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耕地的1/5,占全区土地的16%;人均水平是全国的2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沃,生产力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通过对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