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和平的祈祷教案一、专题解说:中华民族饱受战乱外祸,特别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回顾20世纪,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在现阶段,各国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环境,青年一代需要对战争有理性的思考。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不一样,但是最终造成的苦难都要由人民来承受。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专题综合三种学习方式: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文本研习,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阅读产生世界影响的《安妮日记》,用探讨的方法,了解青年一代对战争罪恶的深层思考;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专题学习要求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3.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4.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5.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会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能起草简要的报告。三、教学建议:本专题三个部分用了不同的呈现方式,用不同的方法学习。1.第一部分的小说用研习的方式。这部分的两篇小说都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之手。《一个人的遭遇》是节选,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相似,作者是受到一位老兵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纪实小说的味道。由于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时出现了“听故事人”,因而节选后阅读理解上可能会有障碍,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删节部分梗概”。研习本文,要注意以下要素。为什么索科洛夫能用那样平静的语气说自己的不幸?索科洛夫在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时,他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小说内容中找出依据。索科洛夫出身农民,在经历了战争后,他的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他对世事的观察和分析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可以请学生适当指出。研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要提醒学生注意研习要点。“我”是在什么状态下回到母校的?为什么小说不厌其烦地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反复描述?文学的真实往往在于细节的真实,小说的细部描写真实,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小说中找出一些材料加以说明。悬念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一直想知道究竟伤在何处,一直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母校,这个意思,一再在文本中出现,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终一切真相大白,“我”一下子回到现实生活的巨大不幸之中,而作品也于此突然结束。体会这样结束的好处。可以把两篇小说放在一起作整体研习,把两位主人公放在一起作比较,也可以对两种写法作比较研习。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用心爱心专心117号编辑1“我”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流》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的。相比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虽然都用了自白,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的“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2.第二部分《安妮日记》的教学用探讨的方式。文本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是,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