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过程课标导航1.知识与技能本节主要介绍了地球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与地震波的关系密切,所以教材介绍了地震波的有关知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重点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学习时要重点理清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通过读图提高自己的读图、析图的能力,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地球内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循环。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在改造环境,环境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内容解读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在教学时,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因此,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物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理,我们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至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只是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由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1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思维过程1.对于地震波的特点可以列表进行对比: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纵波(P波)快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可以通过读课本图1.26和图1.27列表分析、对比: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莫霍界面)1790029005150(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地幔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下地幔地核外核(古登堡界面)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内核合作讨论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我的思路: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的震动。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我的思路:从课本图1.26可以看出: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一般认为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