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内容感知动情点的捕捉是创作主体对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深入,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心灵的一把钥匙。然而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从来都是人类心灵内部不可或缺的组成,创作的过程更多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再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必须在理性的框架内才能得到抒发。同时理性思维本身也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亮点,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很多优秀的文章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人类的智慧,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家园的无限可能。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性思维进一步深化呢?首先,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理性就是能从基本事实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个问题试着分解成几个问题,注意对它们的探寻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其次,学会对自己的感知进行必要的概括与说明,也就是要我们经常地总结自己,把一些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再有,文章中理性思维的体现更多的是借助文章的结构。一篇理性思维力强的人所写出的文章一定是思路清晰且环环相扣的,让人读后能产生一种思维的快感,就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要点阐释1.如何理解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提示:“导引”说“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这里的“具体”使用的是它的“特定的”含义。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时他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任何的感知都具有独特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对这种独特的感受不加以阐明,那么别人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从具体的感受里找出与它共同的、本质相同的(抽象的)感受。用知识导引中的例子来说明,作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感受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当只是映现在他脑子里的时候,这种感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表达出来怎么让人理解呢?于是他进行了适当的概括与进一步的说明,把它转化成了抽象的语言,用“芒刺在背”和“刺透了胸膛”两种本质相同的感受让读者理解了祥林嫂的眼睛带给作者的震撼。因此这种感受就不再是具体的了,而带有了一种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广泛性。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好比我们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现象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答案是非富多彩的”,这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外,在我们的写作中还会经常地使用到这样一种技巧:由抽象到具体。思想是抽象的,但表达的形式却可以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时候纯粹的学理和概念可能会让我们的思维枯竭,以致行文难以继续,所以在表达思想时,不贴住自己的具体感受,在丰富具体的感受中升华出明确的思想。像下面这段话:人生在世总免不了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就像有黑夜之后注定要有黎明。我从不相信痛苦会伴随人的一生,就像世界永不会长久地被黑暗笼罩,因为地球在面对了黑暗之后又转过脸来。作者把对人生的抽象的感悟用形象具体的“黑夜与白天”这一真实可感的自然现象作了进一步明确。文章的思路也因此更显开阔,并且丰富了写作内容,从思想的角度来讲,这不也体现了一种认识的深化吗?2.在文章中如何呈现认识深化的轨迹?提示: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出递进的过程,这也是文章走向条理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议论文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不仅如此……”“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上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这便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两位战友的情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高评价都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且内容远大于形式。1例文赏析【例文一】题目“近墨者未必黑”使文章在开篇便具有了一种深刻,闪现着理性思维的光芒,这也正是此文的吸引力所在。但我们更想谈的却是它的条理性,就这一点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好的范本。而这种条理性最重要的体现就在全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递进关系上,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急着去论证,而是宕开思路从反面观点入手,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增强了论点的针对性,又使得文章显得思路活泼且与后文形成相互的照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