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二论证分析练前提醒三步解法1.抓要素,细读文。首先要把握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结构类型,边读边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找出文中论点,整合论据材料,判定论证方法。2.析选项,明关键。剖析选项考查的关键点——立论前提、论证角度、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关系。3.回原文,细比对。比对时要抓住敏感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异,做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比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阅读文签:学术论文+社会性道德评价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练前读文(1)速读全文,迅速地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参见文中画线部分)(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用最简练的语言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答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C.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D.三个外部条件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答案D解析A项“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可知,是在做出新的评价前都不会改变,而不是“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B项“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以偏概全,由原文“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