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考点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突破1夯实文言实词五类知识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教材梳理]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又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方面。古汉语中的一语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C.相如因持璧却立却:退,后退D.大礼不辞小让辞:推辞D[D项,辞:计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州咸敬服之咸:全都B.服章有殊于众殊:不同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带:兼任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迁:搬迁D[D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参考译文】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山,被葛荣擒住。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代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代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C.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D[D项,就职:上任,古今同义。A项,发:古义,毛,指草木;今义,头发。B项,其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第二或次要的地位。C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指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子厚,讳宗元。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①,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