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附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形式教师韩凌霄单位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阿房路二校课题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学情与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或通过访谈、提问、问卷调查、摸底测试、布置预习等方式了解学情;2.学生认知前提分析:主要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和能力基础等);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可能存在非科学或前科学概念的干扰;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情感、态度、愿望、需求、重视等状况。二、教材分析要点:知识结构或新旧知识的关联,重点、难点、关键点等。一、学情分析要点:现在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的宠爱长大的。在他们的心中,认为最关心自己的人是自己的母亲。因此,从古至今,赞颂妈妈的诗句,篇章有很多。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哺育着千千万万的儿女,然而,他们却忽略了爸爸给予的爱。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很有必要能让学生体验生命中的另一份伟大的爱--父爱。同时,学生对描写人物的文章掌握得不够,要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任务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二、教材分析要点: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目标1.尽可能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知识能力表述要求:主语是学生(可隐去);谓语是知识能力目标的动词(了解或知道,理解或领会,能够或掌握等);3.目标所要达到的结果尽可能是可以检测的。例如:理解某个概念,能够举例说明。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与方法(从导入到结课的步骤,含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具、学具、资源等)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一九八九年的美国洛杉矶,这天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房屋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四)再读课文,直指重点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板书:了不起)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五)、课后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二)、品味词句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