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通过了解两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绍子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的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四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现两汉充分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模式,以及社会危机导致王朝覆亡的过程。第一子目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第二子目是“西汉的强盛”,第三子目是“东汉的兴衰”,第四子目是“两汉的文化”。这四个子目之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兴盛的局面因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走向衰亡。3.内容取舍的考虑本课在内容取舍上,首先从驷马安车图导人,将问题引入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方面。西汉建立之初,经历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社会满目疮痍,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物价飞涨。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面对这种残破局面,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的各项措施,就是休养生息政策。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了汉初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统治者采取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措施,以及因此取得的显著效果。第二子目突出了汉武帝施行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第三子目介社会矛盾。东汉兴衰实际上与这两大社会矛盾发展态势密切相关。第四子目重点介绍了两汉在史学、文学、天文、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本课没有讲述西汉中后期采取与汉初相似的“与民休息”政策,延续西汉兴盛的中兴局面等内容。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本课涉及的历史时期跨度长、内涵多且复杂,故四个子目各有其重点、难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已了解过相关内容,但要理解本课仍然有较大难度。第一子目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本子目内容由三个要点构成: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师讲述西汉建立后因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而促成“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休养生息政策是本目的重点与难点。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是为汉高祖,五月定都长安。汉初除地方行政制度外,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统治者反思了秦“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因此将黄老“无为”作为指导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回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弱末强本,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出现了家给人足、国库充实的繁荣景象:“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大司马大将军,辅佐年幼的昭帝,大司马领中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汉书·食货志上》)文景时期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使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为汉朝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汉对秦的继承是一种发展性的继承,吸取了秦亡的教训,继承了其优长,使汉朝各方面发展更加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疆域进一步发展。第二子目是“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领域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首先,政治上从五个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割国土,封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国大者不过十余城,朝廷不用削藩,就使王国面积自然拆分、缩小。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武帝进一步出台“左官律”和“附益法”,将仕于诸侯王的官吏称作左官,贬抑其地位,禁止官僚士人依附结交诸侯,私自在诸侯国任官。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武帝以宗庙祭祀时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