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第1页共4页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学习目标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能够运用相关文献记载,梳理和概括秦汉时期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等的历史演进过程,了解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并认识它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能够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概述秦朝末年和两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分析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的原因。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搜集若干关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学术观点,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评析学术观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能够比较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原因的异同点;能够运用秦汉农民起义的相关材料,阐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历史结论。❖概念释疑学习聚焦见见教材P20、P21、P22、P23。名词解释①七国叛乱: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②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推恩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③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④“党锢之祸”: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时空定位请将▲所发生事件写在时间轴下:❖思维框架2022202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第2页共4页❖知识梳理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2)汉初的统治“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思想内容采取“”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王国问题背景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制。问题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应对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政治王国问题颁布“”加强皇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选官制度确立以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地方监察设立刺史,将全国划分为个州部,分设刺史。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专卖制度实行,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物价政策,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商人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思想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边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