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4.讨论明确: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用心爱心专心【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生1:我喜欢“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生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1.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追求)飘过我身旁到了篱墙(照应)走尽雨巷……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继续追求)讨论后归纳: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2.品味语言【屏幕显示下边词语】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雨巷: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教师口头提示】用心爱心专心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学生答问】“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3.把握特色【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参考答案】①朦胧.含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学生回答】生1: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所产生的艺术形象。生2: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