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32中高中语文《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新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二、教学设想《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曲折、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它的内容、结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虽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鲜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的性格特点都通过各自的言语、行为表现的生动形象。特别是孙悟空,他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唐僧的领导下,师徒四人团结一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这一集体的力量对当今的中学生应有一定的意义。《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三、教材分析在《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篇课文中,红孩儿和孙悟空斗智斗勇,情节曲折复杂,而且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都表现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孙悟空,在他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人性的孙悟空,有自信、细心、警觉等这些优点,也有着凡人的一些缺点,比如容易急燥、冲动,把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作为对其他人物分析的范例,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虽然由于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的不一样,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众多,但还是在唐僧的领导下,师徒四人团结一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西游记》的作者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观来描绘神幻世界,因此,对于社会生活有所揭露和批判。四、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并分析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性格特点。2、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内容、结构、艺术成就,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六、教学准备:多媒体七、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课文。对于《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咱们跟着这《西游记》的乐曲,走进这部经典著作,去真切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二、知识积累:1、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2、题材背景: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