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游褒禅山记备课时间2011-2-1教学要求和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教学重点和难点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教具教学步骤备注(一)、背景扫描: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二)、语言文字:正音:zhǒng仆道pū谬miù窈然yǎo拓展运用(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是否相同):仆倒/仆妇/前仆后继/风尘仆仆pū/pú/pū/pú以下情况读pū:向前跌倒(仆倒/前仆后继);以下情况读pú:被人雇佣差遣服务的人,与“主”相对(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劳顿)。荒谬/妣缪/缪巧/未雨绸缪miù/miù/miù/móu(三)、层次梳理: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第3段:写游山心得;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四)、文本探究:1.重点字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佛教僧侣;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此;褒之也:禅房与坟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有碑仆道:倒在;其文:模糊不清;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唯独,只有;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拿着火把;有怠而欲出者:懒怠无力;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能:不及,不到。十一:十分之一的简称;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种情况;往往有得:常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何可胜道也哉:尽。2.解释、区别“道”的含义:有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