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基础过关课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伴随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纷纷出现赋税改革。(2)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4)秦孝公时,发出求贤令,将商鞅招到秦国。2.特点和内容(1)第一次变法①特点:以政治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改革。②措施(2)第二次变法①特点:以经济改革为主,辅之以政治改革,把变法全面引向深入。②措施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1)商鞅之死①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②直接原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保护伞。③表现:秦惠文王继位后,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后来商鞅被车裂,并诛灭九族。(2)秦法未变:秦惠文王和他的后继者,顺应时代的潮流,继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4.作用和影响(1)作用:商鞅变法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①军事上:“教民耕战”,奖励军功,使秦国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②经济上:土地制度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③政治上:军功爵制的推行、县制的建立、什伍户籍制和连坐法的实施等,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瓦解了分封制,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强化了中央集权。④为后来秦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深远影响①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②商鞅变法通过重法措施,使秦国成为封建时代具有法治性质的社会。③变法中的户籍制度,发展经济的措施,尤其是实行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等政策法令,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①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②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北方割据局面。(2)少数民族的胡文化对中原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3)北魏社会矛盾激化①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大肆搜刮人民。②统治者把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随意驱使,任意杀戮。③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矛盾日益尖锐。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度。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分土地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丁男还要负担兵役、徭役。(3)实行三长制。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6)实行汉化:改服饰,穿汉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建立门阀制度;通婚姻;官制和礼制改革。3.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①均田制的推行,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获得较大进步。②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纺织业最为发达。③商业日趋繁荣。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2)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①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②为北朝末年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3)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①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②北魏所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为后代继承,特别是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考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军队战斗力下降,与辽、西夏的战争屡屡战败,形成积弱局面。(2)冗官、冗兵、冗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3)北宋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4)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危机日益严重。(5)宋神宗即位,力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2.开始: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3.措施(1)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①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国家将钱粮以低息贷给农民,收获后归还。②均输法:发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