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名师导语』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本考点在全国卷的考查中,高频考点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知识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出现,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2.耜耕或锄耕(1)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2)内容: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等工具,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3.青铜农具(1)时代:阶级社会以后。(2)耕作技术:使用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4.铁犁牛耕(1)时代:战国时期。(2)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结合而形成新的耕作方式;灌溉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3)影响: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历程:商朝出现;西周趋于完备;春秋时期日趋瓦解;战国时期彻底被废除。(2)内容(3)实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4)瓦解3.封建土地所有制(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2)原因: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公田、私田界限消失。劳动者变成封建农民,土地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3)特点自耕农的出现及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知识点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时间:战国时期。(3)特点(4)评价2.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不断扩大耕地面积。(2)设法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等,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①对农具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西汉发明的耧犁,将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唐代发明的曲辕犁,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宋元时期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了耕地效率。②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发明了翻车、筒车等提水工具。③商周时期,懂得使用粪肥和绿肥;明清时期,见于记载的肥料达130多种,还注意合理用肥,保存了地力。(4)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5)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构图解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构图解史】耕作方式的演进信息提取: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图片解史】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信息提取:作品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弋射图,下部为收获图,画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漫画解史】均田制信息提取:封建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