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苏教版必修3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情感目标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教学重难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二、解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2.文体介绍(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梳理字句。(1)听读。(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段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2.指导诵读。(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朗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五、课堂小结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教学重难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一、诵读全文。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