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单元1祝福2装在套子里的人3*边城4*荷花淀第二单元5拿来主义6我若为王7*庄子买水8*剃光头发微第三单元9南州六月荔枝丹10《物种起源》导言11*神奇的激光12*这个世界的音乐第四单元13咬文嚼字14读《伊索寓言》15*说“木叶”16*米洛斯的微纳斯第五单元17过秦论18鸿门宴19*兰亭集序20*归去来兮辞第六单元21师说22阿房宫赋23*谏太宗十思书24*种树郭橐驼传1祝福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用心爱心专心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用心爱心专心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二、总结与引申1、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三、作业布置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四、板书设计祥林嫂之死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2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2、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养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注意比较结构安排和《祝福》的不同之处。2、第二课时,师生共同研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关于契诃夫。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2)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3)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开端:准备结婚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高潮:交锋结局:婚事告吹3、作者为什么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婚事之前,要花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用心爱心专心4、请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的特点?二、总结与引申别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