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何人不起故园情主题单元设计主题单元标题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姓名李波所属单位山东临沂第十九中学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永盛路101号联系电话13562965289电子邮箱liboyangyan@163.com邮政编码276017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音乐化学+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语文美术生物科学数学外语+历史社区服务体育物理地理+社会实践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高二年级所需时间课内7课时+课外8课时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在古代,战乱频仍,山长水阔,宦游不归,故羁旅漂泊,别离思归成为常事,而文人墨客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使得游子们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催生了大量优秀的思乡怀远之作。本单元拟通过关注思乡怀远类的诗作,研究这类诗歌的风格特点,学会鉴赏诗歌,培养学生们对思乡怀远这种感情的体验和把握。本单元学习基于学生自初中以来掌握的大量诗歌,依托王景华、厉复东老师主编的《古诗文诵读》一书,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归类识记,积累体悟。指导学生通过回顾背诵过的诗歌,梳理出思乡怀远类的诗歌,知人论世,体会这类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这类诗歌传情达意的方法。专题二,走进诗境,改写赏析。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探究诗歌的情感特色,在此基础上,对这类诗歌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培养学生二次感受诗歌的能力。专题三,引诗入文,学以致用。本专题主要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在前面两个专题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和掌握了大量的思乡怀远类诗歌,在学生进行文章创作时,指导学生学会选用、运用诗句或者诗歌,引诗入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思维导图: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回顾自己自初中以来学过的诗歌。2.掌握一定量的思乡怀远这类诗歌的篇目,按照朝代简单的归纳。3.能够依据这类诗歌的感情特征,综合分析这类情感的表现形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搜集材料,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梳理《古诗文诵读》一书中关于思乡怀远类的诗歌,培养同学们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分析思乡怀远类诗歌的意境,学会对诗歌进行改写,提高同学们体验诗歌意境的能力。4.引诗入文,在写作中学会选取适当的诗歌或者是诗句来为自己的文章服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2.充分体味思想怀远这种情感在诗人内心世界中的地位。3.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这类诗歌的情感境界,感受古人思乡怀远的情怀。4.感受“思乡怀远”情感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的价值,培养自己的细腻的思想境界。5.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1.课程性质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3.课表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课标还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并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的一部分建议,规定了一部分经典的诗文。4.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重新进行定位,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推向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