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4、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2、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的是《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灭亡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虽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皇帝,但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秦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也表达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阿房宫赋》。二、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2、杜牧诗歌:(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3、解题:“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阿房”(为ēpáng)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4、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三、基础积累蜀山兀(wù)缦(màn)回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焚椒(jiāo)兰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尽态极妍(yán)剽(piāo)掠其人鼎铛(chēng)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