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1VIP免费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1_第1页
1/2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1_第2页
2/2
阿房宫赋教学目的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学习重点文章一、二节自读程序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自读点拨:一、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内容):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文章共四个段落:宫——人、物——议——鉴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第一段:活用词(北构而西折、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廊腰缦回)内容理解1、从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宫的背景。从中你读出了什么?2、阿房宫的总体规模如何?3、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4、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第2段:词(辇来于秦、朝歌夜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一段写宫女写了那些内容?写宫女、珠宝为了表现什么?第三段由描写转入议论。可分三层:先说人心相同,应相互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第二层摆出秦始皇的罪证,六个排比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第三层写到了独夫民贼的下场。第四段引出了鉴戒主题:六国不“各爱其人”,亡国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国为鉴,得六国而不爱六国之人,终于自取灭亡。今人哀秦而不以秦为鉴,结局就不言而喻!一语破的,将鉴戒之义写得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当时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岁,却昏聩失德,荒淫无度,“大起宫室,广声色”。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用意在于讽谏晚唐敬宗。四、板书设计阿房宫赋(一)宫:建宫背景、宏伟规模人:歌舞之盛、宫女来源、宫女之多物:剽掠而来议与鉴:不爱民众兴建、规模用途(置宫女、赏歌舞、贮珍宝)毁灭原因教训四、总结《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