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呐喊自序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和把握“序言”这种文体。2.理解和掌握“寂寞、川资、格致、不名一钱、慰藉、侥幸、悬揣”等词语。能力目标1.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了解鲁迅先生自身经历与思想发展的历程。●教学难点捕捉《〈呐喊〉自序》的“道”,即贯穿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2.提问、讨论和点拨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研究性阅读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小说,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思想发展。2.本文叙述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关系?3.认真阅读课文,将难懂的语句画出来。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结合相关资料,自行研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多媒体投影显示)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这首诗写于1903年。鲁迅先生在矿路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于1902年东渡日本,日本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并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断发照片上留下了这首明志诗,“风雨如磐暗故园,我以我血荐轩辕”,从诗中可看到二十一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精神贯穿鲁迅先生的一生,无论是苦闷彷徨时,还是战斗呐喊时。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一文。2.中国现代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阶段我们已学过不少篇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作品有哪些?(学生回答:《故乡》《社戏》《孔乙己》)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学生回答:《呐喊》)回答得非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常正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先生为自己的这个集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一文。板书:《呐喊》自序二、了解“序”这种文体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单元提示中讲得很清楚,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这种文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自序,一种叫代序。自序是作者在自己著作正文前写的文章,一般说明自己书写的宗旨和经过;代序是代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可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序言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较浓厚。三、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对《〈呐喊〉自序》进行研究性阅读(把本课时余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可分组抽取相应课题有针对性进行,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1.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供学生参考,可用多媒体显示)(1)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生活和思想发展的历程。(2)能够较完整地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来由。(3)鲁迅先生陷入无边寂寞的原因何在?如何理解这种寂寞?(4)体味《〈呐喊〉自序》一文精妙的结构布局。2.将打印好的相关资料发放给学生,供其参考。附:相关材料(1)鲁迅先生诗五首别诸弟(1900年)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①。注:①断肠花:《广群芳谱》卷三十六秋海棠,引《采兰杂志》:“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即今秋海棠也。”自题小像(1903年)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①,我以我血荐轩辕。注:①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自嘲(1932年)远交华盖欲何求①?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②。横眉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