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罗曼·罗兰》(节选)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2、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3、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二)教学难点:1、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2、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和《华罗庚》这两篇传记,在作者和传主的民族上来说他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外国人与中国人有那些不同?(同学们说出中外人们各方面的不同)同学们说得不错,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无论作者和传主都是西方人。对了,就是这篇《罗曼·罗兰》(节选)。我们就具体的从这篇课文来看一下在传记的写作上中外有什么不同。(二)作者介绍: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以小说和传记见长,小说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小说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和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心灵热情的描摹。(三)传主介绍: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四)课文分析:1、文章是罗曼·罗兰传的节选,那么节选的是他人生里程当中的那一部分呢?明确:截取了他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生活历程。2、综观全文,一共讲述了罗曼·罗兰在高师阶段的哪些方面呢?明确:高师教育特点;他的学习情况;与朋友的交往;对偶像的崇拜;创作情况。3、高师教育有何特点?在书本上找出来并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明确:A、这里的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的体会历史生活。(与世隔绝)B、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的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有效方法)C、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要求严格)D、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全面发展)E、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成果突出)4、这个高师教育最终对罗曼·罗兰的影响是什么?明确:使他成为了法国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