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体会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的等文言知识3.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教学重点:重要的文言知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学时数:3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体会文章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表现所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打开配套课件《陈情表》,进一步打开文体讲解并解说:“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二、整体感知课文: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教师强调易读错字的字音。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李密,打开课件作者简介进一步介绍李密,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辩才。晋武帝征为太子冼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卒于家中。(2)向谁陈情?晋武帝。(教师进一步明确)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用心爱心专心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3)陈什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三、分析课文(一)1.齐读第一段。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课件“文本研习”部分内容显示)总摄作用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5.学生试着当堂背诵第一段。四、结束语: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二、导入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们这节课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三、分析课文(二)用心爱心专心1.学生齐读第二段。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板书)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