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研究性学习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一、研究课题从古代作品看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二、问题的提出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上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从一个人对生死的看法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在那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中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生死,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这样的选择历来为人们景仰、赞颂。屈原,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因对楚国的前途绝望,他选择了投汨罗江而死,他的诗作,是我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在《离骚》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但也有这样一些人,面对侮辱他们没有舍生保节,而是隐忍苟活,这类人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和遭受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相比,死是容易的,但司马迁选择了前者,他到底是为什么要忍受当时人们的嘲笑唾骂?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他在《报任安书》中就有详细地说明。古语曰:文如其人。文人的作品能够直接地表达或间接地反映其人生态度。结合你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作品,思考哪些作品中表达的人生态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给你以人生的启迪,你打算从哪一个作家或哪一部作品入手开始你的研究性学习呢?三、课题的确立(一)提出设想或研究方案(二)研究课文或具体实施研究方案参考课题(1)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从其某一部能代表其人生态度的作品入手,分析其人生经历及其对于作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可以口头发言,也可以书面交流。(2)根据你对不同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于人生问题的不同看法的认识,可以进行比较,请就上述的一个问题在班里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3)请选择一个小专题,作较深入的研究,写出研究论文。参考题目:诗品与人品、司马迁的生死观研究、李白诗歌中的人生态度分析、从杜甫的《登高》看其“致君尧舜上”的人生态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人格魅力研究、从《琵琶行》看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四、研究过程(一)调查研究、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问题搜集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回答“是”或“否”,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直接的答案。当学生感到需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但在提问的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谈。一次只允许一个学生提问,可以持续提问直至满意。(二)学习形式。个人独立研究: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根据老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小组讨论:它由这样几个步骤构成:组织一个小组(三、五人为好)。首先,根据合作学习的一些规则和模式,对学习者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中的组员与主持人相互介绍,彼此了解,并确立各自的责任(如组织工作、记录工作以及汇报工作),在小组着手解决一项问题之前,小组还要建立一套基本的规则,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气氛,尤其要营造出一个脑力震荡和中止判断的气氛,小组内的成员,无论是学习者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