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2、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学习方式:文本研习。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放《乡愁》的朗诵录音)师: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大家还记得吗?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海外游子对家乡深情而优美的恋歌。(放音)(听音)一曲悠悠地《乡愁》,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这浓浓地乡情打动了多少的心扉呀。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世纪老人为我们铺设的乡情之中。二、投影课题好,我们今天来学习柯灵的《乡土情结》。首先,来让我们熟悉一下作者。三、简介作者及背景(结合注释1)柯灵,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作品有《燕居闲话》、《煮字生涯》等。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学生结合注释自答,师作补充,投影具体资料)四、文本研读:(一)、下面的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注意标识一下段落。划出你喜欢的诗句并试着背诵它。考虑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哪一节可帮我们来理解它。(读完后请抬头示意一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安排投影字词,要求在文中标出,课后掌握)1、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tè)不安怯(qiè)生生田塍(chéng)悠邈(miǎo)崎岖(qíqū)三匝(zā)蕞(zuì)尔铩(shā)羽而归谪(zhé)居欷歔(xīxū)方兴未艾(ài)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发轫(rèn)濠(háo)水翰苑(yuàn)缔(dì)造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提问,生作答]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明确:第一节。提出话题,说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主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索的土地。这块乡土为我们打下了深深地童年烙印。请迅速阅读每二节。说说乡土为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明确: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文中它包括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三)、(互相讨论交流)师:人是个情感动物,故乡的点点滴滴已深埋在我们的心头。这份情结这片烙印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请阅读第3节至第5节的文字,思考下面的问题:A、写了人们离家的哪两种情况?B、年少离家后的遭遇可能有哪些?明确:A、两种情况:一、是离家创业。(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以及灾难所至,诸如战争和放逐。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非正义的,都免不了使人流离失所,骨肉分离。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B、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注意第五节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节,这里是对乡土之情的一种超越,因战争等因素而离家,再来思家已不再是想那“小家”,它已过渡由家园到国家的境界。)(四)、至此,本文的主旨已呼之欲出。那么作者是如何完成这乡土情的升华的呢。请同学们品读第6。7两节。考虑下第六节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第7节作用又是什么?(小组合作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