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课文分析: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占领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经常侍奉卿:对人的尊称。旦暮:形容时间短。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今行而无又怎么能不用说也要请求行动空手前去没有微同非用心爱心专心信,则秦未可亲也(7)。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凭信之物没有办法接近秦王的购取他的头亲:亲近,接近。邑万家(9)。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果真给一定邑:聚居地。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接见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因为走投无路归附说同悦有以:有所以,有用来……的。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心意另外考虑对策吧伤:伤害,辜负。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2)矣。同义复词对待刻毒之: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同族的人被杀戮和没收(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每当想到这些到去了不过想不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之)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到什么计策一种办法用(它)解除忧患并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怎么样上前对它怎么办呢秦王之:代“可以解……之仇者”。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好好抓住刺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被欺凌耻辱除掉是否想法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而进(6)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7)也,今乃得闻教!”用心爱心专心右手腕,走近一步说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如今才得到你的教遂自刎。诲就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8)驾车前往(事)已至此收起来装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好首级用匣子封闭起来函:名作状。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预先寻求世上锋利买到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使工以药淬(1)之。乃为装遣荆轲。工匠准备行装(使秦)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同(他)正眼看(3)作助手忤:逆,相对。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等待一个朋友一起去住在远处因而留下来等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5),疑其有改悔,过了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