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2、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3、探究作品的主题。教学重点:品读欣赏小说所体现的湘西边城特有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探究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2、品读鉴赏与讨论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或教师歌唱黄磊的《等等等等》(不显示歌曲名),并投影显示歌词: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雁儿过/等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让这女孩等到天荒/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让这辛酸无声流传问: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明确:黄磊的《等等等等》问:知道这首歌源于哪篇小说吗?明确:沈从文的《边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品味这篇小说。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1、速读课文,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河边看龙舟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2、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结构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用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三、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1、问:小说题为“边城”,那么,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1、2段。学生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可见这里生活环境安定、太平。“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革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里的人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受外界影响小,这里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2、由此可见,文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1)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2)文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而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小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文先生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四、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1、作者在第二段说:“边城所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