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历史《专题四: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教案人民版必修2通史概要: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趋势1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变化表现(1)近代(1840——1949)的代表服饰:男子:由长袍马褂到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2)现代代表服饰:①20世纪50——60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②:“文化大革命”:绿军装和中山装;③改革开放:款式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文化)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1)特点: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2)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2.西方饮食传入(1)时间:19世纪40年代。(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3)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