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第二部分:(4—8节)眷念与感激。回忆大堰河辛劳又悲苦的一身,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的眷念与感激。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这部分是诗人呈现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四、分部分研读课文,鉴赏诗歌。㈠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朗诵1—3节。2、先看第一节,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注解1)她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这说明了什么呢?——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3、从这三节中,我们还还能知道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4、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我们看到第二节。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不是,也是。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5、第三节描绘了一些什么样的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㈡学习第二部分。1、诗歌的第二部分概括了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候,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哪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哪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4节,7节)2、朗读第四节。同学们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大堰河做了这么多事情,诗人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连接在一起的呢?——排比。3、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没有。她不休息在干什么呢?——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疼爱。好!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心着艾青。4、“大堰河用她厚大的手掌……”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呢?请你想象、描述一下大堰河的手。——粗糙的,有力的,比较黑,骨节粗大,很温暖。5、是的,这双勤劳慈爱的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充满温馨,使这个被地主家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的补偿。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描述一个细节。——说得很好!母爱是真挚的、博大的,同学们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堰河。“我”在大堰河家里得到的就是这样细致周到的爱。6、我们再往后看,“我”回家了,我过上了怎样的生活?——富足、豪华、富裕、锦衣玉食……但是我的心情却是什么样的?从诗歌中找一个词。为什么?——忸怩不安。——因为这里只有丰富的物质,没有爱。7、“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家”和“\'客”。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没有。“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8、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的写法?——“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本是骨肉,却同陌路。——“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