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第一部分:预习导航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本文是一篇说明文。2、简单的介绍作者3、给生字注音萌发(),孕育(),,载途(),翩然()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4、解释下列词语(1)翩然:(2)孕育:(3)次第:(4)载途:(5)销声匿迹:(6)周而复始:(7)草木荣枯:(8)年年如是:第二部分:自主探究1、激趣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2、整体感知(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第三部分:归纳提升1、精读6--10自然段。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看哪个小组到前面来讲的细致、准确。(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3、片段练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300字左右)第四部分:布置作业1、继续修改课堂习作。2、再读《大自然的语言》,整理谚语在积锦本上。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第一部分:检测上节课所学1、抽生字、解词若干2、本文的说明顺序第二部分:自主探究(一)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步骤提示:1、回忆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细读课文,自主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标记其作用。3、小组交流、讨论、汇总4、班级展示(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教师导学: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的词语。方法提示:1、自主完成,在文中找出后做好标记。2、小组交流、讨论、汇总3、班级展示4、注意表达时口齿清楚,条理清晰。第三部分:归纳提升(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