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陆地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较暗,则应使用:()A、大光圈、平面镜B、大光圈、凹面镜C、小光圈、平面镜D、小光圈、凹面镜3、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A、右上角B、右下角C、左上角D、左下角4、若不动显微镜的其它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x转换成45×,视野中的光线将会()A、变亮B、变暗C、无变化D、变化无规律5、红树林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A.陆地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6、在稻田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A.杂草B.阳光C.昆虫D.青蛙7、“朝蝇暮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阳光B.温度C.空气D.湿度8、生物因素指环境中()A.所有的因素B.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种类的生物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9、在一块农田里,影响青蛙生活的生物因素是()A.水B.昆虫C.温度D.阳光10、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水B.空气C.温度D.土壤11、下列哪一项一般不是影响河中鲫鱼生活的因素?()A.河中的水和水的温度B.岸上吃草的牛C.河中同种的鲫鱼D.河中其它种类的鱼12、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A.水B.温度C.阳光D.土壤13、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对此有影响的生态因素主要是()A.阳光B.温度C.空气D.土壤14、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A.蚯蚓改良土壤B.森林净化空气C.沙漠变绿洲D.山顶上和山脚下植物的形态差别很大15、“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探究实验中,对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3个数据,但记录的是这3个数据中的()A.最大值B.最小值C.平均值D.任意一个16.下列食物中,含有较多糖类的是();含有较多脂肪是()。A.大米B.瘦猪肉C.鸡蛋D.花生17.在瘦肉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A.水B.无机盐C.蛋白质D.脂肪18.下列食物含有较多维生素C的是();含有多维生素D的是()A.麸皮B.山楂C.猪肝D.胡萝卜19.夜盲症患者缺乏的是();脚气病患者缺乏的是();坏血病患者缺乏的是();佝偻病患者缺乏的是()。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20.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缺乏的是();患贫血症主要缺乏的是();患佝偻病主要缺乏的是()。A.含钙的无机盐B.含碘的无机盐C.含铁的无机盐D.含锌的无机盐21.供给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A.糖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22.取镜时应该()A.用右手拎着镜臂放在桌上B.用左手握着镜筒放在桌上C.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D.随自己方便23.显微镜的视野内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装片,污点就不见了,说明污点在()。A.目镜B.物镜C.装片D.反光镜24.用显微镜观察时,显微镜在实验台上的位置一般应该是:()A.正中央B.略偏右C.略偏左D.以上三种都可以25.对光以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白亮的B.有直射阳光的C.暗灰的D.黑暗的26.显微镜的对光,应选用()A.低倍物镜B.高倍物镜C.低倍目镜D.高倍目镜27.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若光圈和反光镜的位置不动,则在高倍物镜下观察到的视野比低倍物镜下的()A.范围较大,亮度较暗B.范围较小,亮度较亮C.范围较大,亮度较亮D.范围较小,亮度较暗28探究植被对环境中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要用干湿计分别对裸地、草坪和灌木丛进行测量,获得的数据中起着对照作用的一组是A.裸地B.草坪C.灌木丛D.任意一组29、疏松土壤,番薯生长加快。这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番薯生长的影响?答:。30、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使岩石分解成为土壤。这一事实说明什么?答:31观察字母“e”的装片,应用眼观察,视野中看到的是。如果观察到物象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把物象调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移动。32某显微镜目镜有10X和20X,物镜有8X和45X,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