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中考复习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精练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结合B.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都是在阁楼上完成的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诞生了许多科学家D.工业革命时期真正的科学家尚未产生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之际,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已经兴起。”“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最显著的成就是()A.集中的手工工场出现B.珍妮纺纱机的开始使用C.新式交通工具的问世D.电力进入生产生活领域3.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带来了火种。近代也有一位真实的“普罗米修斯”,他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给人类带来便捷的“火种”,让人们告别了蜡烛和油灯。这位真实的“普罗米修斯”是()A.英国人B.美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4.某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80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这里所说的“一种新动力的发明”是指()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B.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C.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5.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奔跑的每10辆汽车中就有5辆是美国生产的T型汽车,流水线生产出的T型汽车成为美国普通家庭的交通工具。下列为流水线生产汽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A.斯蒂芬森B.亨利·福特C.卡尔·本茨D.法拉第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相关资料。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材料一:珍妮机的故事材料二:蒸汽机的故事材料三:爱迪生的生平介绍A.思想解放B.科技创新C.启蒙运动D.殖民扩张7.在大约30年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用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材料强调了第二次工业革命()A.加速了德国统一的进程B.推动德国垄断组织出现C.促进了德国跨越式的发展D.加剧德国对殖民地的掠夺8.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2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9.工业革命后,一般具有经济能力的德国中上层阶级都尽可能地送孩子进学校读书,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这说明工业革命()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B.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C.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10.右面是“1750—1870年英国城市化进程统计图”,图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工业革命的推动C.对外加强殖民掠夺D.电力的广泛应用11.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汽车工业快速发展B.城市环境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贫富悬殊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12.1911年至1913年间,大不列颠25岁以上的人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上述材料中的差异主要说明了()A.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英、德两国工业发展迅速C.工业革命加剧欧洲的贫富分化D.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根源13.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637年初刊时却不受士大夫欢迎,乾隆时编修的《四库全书》亦不予收录。与此相反,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便受到西方学术界的赞颂,很快便销售一空。造成二人科技成果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是()A.研究的领域不同B.生活的时代不同C.科技成果的价值不同D.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14.某班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小鹤同学崇拜的科学家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位科学家是()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法拉第15.某部作品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