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C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①正确;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④正确;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②错误;水汽和杂质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③错误。故C正确。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设立机动车低排放控制区的通告,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下图中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辐射的方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2.(2020辽宁葫芦岛高一上学期期末)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直接改变大气的()A.组成成分和含量B.运动速度C.垂直分层D.臭氧含量答案A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PM2.5等浓度增加,会直接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含量。3.(2020辽宁葫芦岛高一上学期期末)机动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M方向的辐射将()A.增强B.减弱C.保持不变D.改变方向答案B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M为大气逆辐射,当机动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会减弱。奥地利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约39千米高空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左右成功落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4.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于()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太空答案B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厚度为17—18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厚度为8—9千米,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空为平流层。距地面39千米是在大气的平流层中。B正确。5.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答案D对流层的温度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平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逐渐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D正确。2018年12月13日,国外某公司的“太空船2号”飞行器成功飞至海拔约80千米的“太空边界”。这次成功试飞意味着亚轨道太空旅行成为可能。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6.(2020北京丰台高一上学期期末)飞船上升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A.递减→递增→递减B.递增→递减→递增C.递增→递减→不变D.递减→不变→递增答案A结合材料信息可直接读出,飞船上升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递减→递增→递减。7.(2020北京丰台高一上学期期末)对图中各层大气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高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增高B.①层复杂的天气利于航空飞行C.②层含有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D.③层中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答案D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层为对流层,随着纬度增加对流作用减弱,对流层高度降低,该层天气复杂多变,不利于航空飞行。②层为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尘埃集中在对流层。③为高层大气,其中存在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8.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答案B根据图中内容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长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此可判断出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为①—④—②。9.造成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地面辐射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因而一般随距地面距离的增加,近地面大气温度逐渐降低。10.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答案B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因而气温低。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实验探究某一地理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烧杯分别装满300ml的干沙和水,烧杯内有温度计,烧杯上方悬挂着1kW的白炽灯。下表为同学们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初始状态开通电源5分钟后关闭电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