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并且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而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虽然随着政企分开的进一步实施,但国有资产的经营及其收益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安排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支撑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国有资产的保值状况可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流失金额达8001000亿元,且成递增态势。国有资产的出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因主观故意或过失,同时也违反了法律规章制度,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这里重点论述一下经营性国有资产下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也是当前很严重的问题。1、其中决策失误是最主要原因,因为根据政策需要,国企会侧重于某方面的发展,但规模使用年限并未在建设之前有一个很充分的准备,规划也就不够得当,也就是不能与需求相符。从而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也有了当前产能过剩,资产没有合理有效地运营,不能实现其保值增值。2、还有就是国有资产运营不善,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的管理确实存在一些体制的问题。有的则甚至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粗犷的管理使国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失去优势,每况愈下。3、另外还有一些制度问题,无形资产不入账,土地资源不入账,使得总资产账面价值大大缩水。4、对于即将走出大学的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国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待遇优厚,而且比较稳定。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国企的另外一个问题:任职机制比较死板,缺乏员工激励机制。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也并不彻底意味着国有资产没有流失。所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有资产没有流失之间没有充分必要关系。举个例子来讲,国有企业将一个经营状况比较差的子公司出售给私企以2亿元的价格。该子公司建设总投入达10亿,却在当前评估只价值1.5亿元。这里国有资产在出售过程中没有产生流失,却贬值了。相反,若该公司拥有商标等无形资产,在出售后可达15亿元,以12亿元的价格出售,虽然实现了增值,但是却有流失。所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更高层次的,即宏观意义上的保值增值。我们分析了当前国企存在的几个大问题。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另外,政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有一定权限的管理者来监督制定决策。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领军人物。当前国企决策存在缺乏规范程序、缺乏科学依据、缺乏民主性。每年都有大批优秀大学生流向国企,保证了国企的优质管理人员输入。但是存在一口定终身的情况。就是最高领导“一把手”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下级意见不发表意见。而又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下,无论是谁很容易出错。而一个重大决策很可能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前途。所以需要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国企。首先要提高企业主要领导人的自身素质并且建立自己智慧团来协助。国企有自己的行政职能,比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灾区重建,填补国内某一方面的空白。向宏观决策方向倾斜,在具体实施,要做好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而非计划经济时的一个硬性指标。在市场和政策中做一些折中,民主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河南中原制药厂是我国医药行业七·五、八·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的重点工程,也是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占地1300亩,总投资18亿元,没有生产运行就已停产关门。究其原因,是因为该项目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中方决策者在事先没有做好调研,从一家仅有20多人的瑞士小公司引进,根本没有专利技术。从类似的例子,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员工职责不明,也就造成推卸责任,拉低生产效率。要制定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深化制度现代科学化改革,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尽可能让每个岗位的人员有明确职责,管理经营者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因制度不完善出现越权,不做事的行为。也许监督制度来加强其贯彻实施。监督可以从两方面实施。其一,内部自我监督制度。规范国有资产运作的各个环节,对出现责任事故能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还有可以建立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