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生命系统的特征。讲述了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内容,为下一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即是本书前几章内容的升华,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四、教学难点: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五、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阐述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2.概述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三)情感目标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媒体:多媒体ppt。八、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九、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的生物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生命系联系前面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清引导学生从生物个1导入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前几章我们从个体水平探讨了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本章开始我们就从群体层面探讨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关系。晰必修三从个体及群体两个层面探讨生命与环境间的关系。体过渡到整体认识。种群概念个体之上的生命系统是种群,我们在前面接触过种群,什么是种群呢?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举例:以下描述的是种群吗?A、青衣江和大渡河的鲤鱼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C、池塘里所有的雄性蟾蜍D、峨眉山上全部的藏猕猴引导学生分析A、B、C不能描述为种群的原因,归纳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1、一定自然区域2、同种生物构成3、全部个体的总和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使种群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存在于宇宙自然中的种群具有不同于个体的特征,那种群都有哪些特征呢?理解种群的概念,判断A、B、C、D是否能描述为种群,思考为什么,并归纳总结出种群的概念要点。建构概念,知识应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种群密度的概念多媒体展示4张图片:分别为澳大利亚蝗灾,国宝熊猫,滇池的水葫芦,珍稀植物桫椤。比较图片中种群数量的不同。要描述两个种群数量时我们引入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观察图片,比较图片中各种群数量的不同,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有图片形象感知,让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意义。种群密度的测量提问:如何测量种群的密度呢?如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若要判断滇池水葫芦物种入侵情况,测量它的种群密度呢?像这种数量较大,难以逐个计数的种群,我们该如何测量它的密度呢?现以问题探讨为例,请同学们动手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过程。老师和同学共同分析和评价估算方法。思考实际动手估算蒲公英的数量,并说说估算方法引出样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动手实际估算,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