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背景描述:临近中考,在复习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以下的几种情形:情境一:教室里安静异常,同学们个个在埋头练习,习题一张接着一张,满脸疲态。情境二:老师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在反复强调中考的考点,唯恐没有讲清、讲透或者讲漏。学生呢,在被动地接收老师讲授的知识,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情境三:老师在复习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对于陈旧的知识点老师问学生答,课堂热闹非凡。……对于以上情形,我想很多初三的老师并不陌生。也许很多老师会说,初三的复习课也就这样子了,还能怎样呢?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上,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或者说高效性必然会受到质疑。在课堂上,纯粹的讲练结合和表面的热闹都有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在这样的课堂上,要么让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要么成了做题的机器,要么展现的是学生的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这也是导致课堂低效或者无效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高效教学?所谓高效,主要是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更多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高效性是复习教学的生命。如何让复习课变得高效,我觉得应抓好四个“落实”。一、复习须落实两个“了解”首先,要落实了解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在历年中考中是怎样考查的?它与哪些知识点有关联?在已学过的课文中是怎样呈现的?只有了解了它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落实了解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学情。只有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避免那些重复、低效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例如我在上《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复习课之前,我就清楚了解到,学生对于这几种论证方法都比较熟悉,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对于其与修辞方法、说明方法的区别以及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在分析时出现的分析不全面和不够规范。有了课前的这些理性分析、了解,我把本课时的重点、难点也就定位在这个地方。如果我没有了解到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发放练习给学生做题,那么学生就有可能产生厌烦情绪,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光阴,学生当然也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事实证明:这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可以说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二、复习须落实三个“意识”三个意识即:重点意识、方法意识和效果意识。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始终贯彻并执行之,是使复习课高效的必由之路。首先是要落实重点意识:在复习课的课首,应明确地告知同学们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即学习重点)。有了这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变为可控的有序的行为,避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方向明1确而集中,教学的效果就明显。对于学生而言,有目标的学习才是有意学习,也才是有效学习。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为例,我把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定为:1、辨别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2、能够分析这些方法在文中作用。整节课的教学我都是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在逐步推进,不偏不离。其实是要落实方法意识。语文的考点博而杂,但是有其内在的知识系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系统。这一点容易被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忽略。复习课上,老师就应帮助学生构建这个知识系统以及应对的方法系统,学生遇到这些类似问题时就能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当然也就体现了高效性。仍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为例,我引导同学们对修辞方法、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区分,对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常见的失误和答题思路进行了总结。这些方法上的指导,是具体而实在的。有了这了解题的“钥匙”,应对这类问题当然就会驾轻就熟了。第三是要落实效果意识。教学的最终归宿点是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并能运用自如。怎样体现一节课复习课的效果呢?通过反馈练习可以呈现出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节高效率的复习课必然是要有反馈检测的。通过反馈检测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并及时遗漏补缺。每一节课都能如此贯彻,必将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