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标要求这是课标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2.“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4.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二、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出铺垫。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补给关系⑵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⑵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⑴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⑵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4.情态目标:⑴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⑵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⑴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⑵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教学难点: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讨论材料六、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出示各种景观图片)说明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今天我们来一齐学习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师提问: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的水体形式。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总的来说,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各种水体的构成如图3.1所示。我们目前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教师提问:(展示书图3.2)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雨水、湖泊水、地下水)教师小结:河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雨水(展示大气降水与河水水量关系图)河流补给还有冰川融水补给。教师提问:①假设河流水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补给关系(展示图)②为何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湖泊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洪水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教师小结:……其实河水和地下水同样存在互相补给关系。过渡:各种水体之间是相互补给相互联系的,而且它们时时刻刻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着。出示图片:水循环示意图(不加文字说明)学生讨论回答:根据示意图,说出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师小结:海陆间的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当然,水循环还包括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教师提问:①长江东流、台风登陆、海水蒸发、城市地下水道分别属于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②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其中哪些环节,你能说出其中一些例子吗?(人类可通过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变降水这一环节,还可以修水库、植树造林、补充地下水、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这一环节)学生讨论回答:(略)过渡:水循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那么水循环又是如何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出示材料:①云南石林——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且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被富含二氧化碳的水逐渐溶蚀。这种溶蚀过程持续不断进行下去,最终塑造出这种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②河水的运动更新快、循环周期短,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换一次,每年可与大气降水交替更换22次,而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交替更换周期分别长达1600年和1400年。③在长江出海口附近,由河流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由于流...